解决救助问题的根本是体制
楚贝勒
首先,用体制消除更多的本不应由民间参与的救助,比如失学问题,〈义务教育法〉是解决的根本,现在对于民间助学最大的力量不是应该来自民间助学团体,而是来自于整个社会对〈义务教育法〉实施的监督,这一点做到了绝大部分的助学问题就解决了,从体制上消除求助是根本中之根本,对于不同的问题建立不同的法律来解决。这一源头不是通过慈善的法规去解决的,需要社会深层次来推动,包括《义务教育法》,经过多年的努力义务教育才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所以《义务教育法》的出台在理论从根本上民间助学的问题,也就是说费用来源问题,尽管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费用的减免让更多的孩子可以不用受失学之痛了。所以说这是根本。
其次,从源头解决民间病症的救助,生老病死,谁也躲不开,为什么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白血病儿,为什么我们身边有那么多遗传病儿,为什么我们的身边了那么多意外烧伤病儿,源头,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最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机制,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建立最基本的生活安全培训体系,预防为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从整个社会的成本角度,提出防范的成本远远小于事后补救的成本,唯一不同的是这个成本应该由谁消化的问题,政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将永远在这种盲动中发展。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的,所以许多与环境有关的病层出不穷,环境问题解决了,这些病也就解决了。再如活动儿童的病症是遗传所致,那重要的一点是生育的问题上没有严格控制,造成了后代的病痛。再有就是我说的儿童伤害的问题,目前中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安全防护培训体系,许多时是无知造成的,而这些都是可以在事前避免掉的。以上这些就是我说的解决源头的问题,而解决的根本办法还是体制,体制不解决,累死大家也实现不了。
第三,穷人永远救不了穷人,普通意义上的民间慈善永远是穷人救穷人,当一个月薪只有一两千的普通人不断面对层出不穷的求助时,你的内心将永远是痛苦的,你的百八十元永远是杯水车薪,民间慈善的尴尬与政府公办慈善机构的不透明是目前中国慈善事业最大的瓶颈,几年来专家们都在讨论,人大代表们关于发展中国慈善事业的提案不断,但短时期内还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纷争让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必然行走不易,叫好不叫座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企业与市场的参加将是解决中国慈善发展的唯一出路。当然在目前企业与市场还没有完全介入的情况下,另一个解决途径就是相关组织的基金解决机制,民间个体救助的过多最终影响的是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正面的意义是会促进民间救助的规范和问题的暴露,让更多的人去关注民间救助的发展,负面的影响是各种求助信息的甄别让本来就不健全的民间救助不断受到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络个人求助已经快发展成为病诟,许多人避之而不及。对于慈善本身,慈善是一种救助的事后行为,是建立在善良这种道德体系与规则这种法律体系双重基础之上的,慈善的推动是以道德为主还是以法律为主,目前并没有定论,中国慈善的法律缺失是中国目前慈善事业的瓶颈,因为目前太多现实问题已经无法用道德体系全部解决,其实目前并不存在做好事违法的实际存在,因为法律没有规定的事并不代表是法律不许做的事,只能说做了好事得不到法律的保障,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尽管表现形式可能相同,目前许多专家在进行慈善相关法律的推进,我相信这部有关慈善的法律或法规会出台,只是时间没有人能预测,而此前从法理上讲如遇问题只能通过相关民法或政府文件进行解释,而这些都会成为未来法律制定的参考,所以说民间目前的推进是积极的,尽管它的随意性很大。普通民众参与的慈善更多是面的问题,或是志愿的问题,或说是民间志愿义工才是民间慈善的本来面目,真正能解决资金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只能是企业与基金,民间更多的个体费用慈善不会是慈善的发展方向,民间的零散资金走入基金是民间慈善的最终出路,所以未来的民间捐助方向也会是这样而不会是只针对个体。而个体捐助只能是用“捐赠法”去解决,这个不应该在慈善法律体系内。
| 作者:楚楚的人 回复日期:2006-12-3 11:59:40 | |
最后就是政府应该在慈善事业中扮演什么角色,以中国的国情,目前完成按发达国家慈善的发展模式解决慈善问题应该没有可能,但发达国家的经验与作法却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政府在慈善发展中应起到是保障作为,制定规则,建立鼓励制度,一如专家们一直提出的法的问题、税的问题、体制的问题,政府不可以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政府应该是把运动员的工作交给运动员来做,如何保证运动员的健康发展是政府的职责,所以中国政府在尚没有规则的中国慈善发展中要做的远远要多于国外政府。而对于中国慈善体制的建立,民政部与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没有他们的参与,中国的慈善事业推动不可能顺利进行,而解决他们自身的体制问题是让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另外政府在推动慈善基金的发展方面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完善经验,许多地方可以进行借鉴。
希望所有关注慈善发展的人能多从体制上来思考一些问题,在推动具体活动的同时能多呼吁体系的发展,对过程进行监督,让中国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首发《天涯杂谈》20061129